徐秀兰摆摆手,“我倒是想,只是我跟建国明天还要去芳芳家看看。”
提到杨芳徐老头和徐老太都看了过来,连徐大哥都不喝酒了。
“前几天青青结婚芳芳跟许伟回来,人也瘦得不成样子,脸色也不好,我跟他爸担心坏了,正准备从你们这里回去后,明天就去平阳乡看看呢。”
徐秀兰叹口气,心情没了刚来时那么轻松。
“说起芳芳,妹子,不是当大哥的说你,当年咱家是什么情况,你也知道,长年红薯苞米面不间断的吃,还吃不饱。”
“爸妈为了不让你跟着我们受苦,想着方的把你嫁到山外面去。”
“现在你们倒好,还往女儿往山里嫁,山里没吃没喝的,你怎么就这么舍得呢?”
说起这来,徐大哥心里就有气。
当年为了把妹妹嫁到山外,他们一家不知道费了多少力气,现好了,兜兜转转他这个傻妹妹又把女儿嫁进了大山里。
徐秀兰心里苦啊,当年她一时心软误了女儿的终身大事。
杨建国捏着酒杯没说话,心里也是后悔万分,大哥说的是对的。
“这事怪不着秀兰和建国,这是芳芳那丫头自己选择的路,秀兰和建国阻止不了,这也没办法。”徐老头见女儿女婿眼睛都红了。
杨芳的事徐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儿孙自我儿孙福,秀兰你也别伤心了,去看看芳芳那丫头,说不定孩子过得好呢,”徐老太伸出枯瘦的手拍了拍徐秀兰肩劝慰道。
“妈说得对,芳芳那孩子聪明,不会让自己的日子过得这么差的,我们肯定是想多了,”徐大嫂笑着打圆场。
“等明天秀兰他们见到芳芳就知道孩子过得好不好了。”
“退一万步说,就算芳芳过得不好,咱们有这么一大家子人呢,大家帮衬着日子总能过起来的你说是吧,秀兰。”
徐秀兰听到这话,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笑道:“大嫂说得对,咱们有这么一大家子一人呢,怕什么。”
“来来来,吃菜吃菜,喝酒喝酒。”
一桌的人抛开这些烦心事,喝酒的喝酒,吃菜的吃菜,慢慢的又热闹了起来。
吃过饭,几人又聊起了会天,杨建国见天色有晚了,跟徐老头徐老太徐大哥徐大嫂告别回家。
徐家再舍不得他们也不能留他们,都是农家人,家里都养着大大小小的牲口呢,得回家照顾,外甥年纪也小一个人在家他们都不放心。
徐大嫂去房梁取了三块腊肉,用废报纸包了,又去屋里捡了些去年秋天在山里收拾回来的山货,什么山核桃啦,榛子啦,晒干的山菇啦,林林总总,搜罗了一大堆,用蛇皮袋装了,放进杨建国的小背篓里,让他们带去给柳青青,算他们当舅舅舅母的一点心意。
山里穷,腊肉和山货已是极好的回礼了,这些东西,他们平时都舍不得吃,都是收起来拿到镇里卖,或者只有家里来客了才会拿了出来待客。
如今拿了这么多东西,可见徐大嫂真是把柳青青当成自己的亲外甥女走动了。
来时背一背篓来,走时背一背篓回去。
东西比来时背的还多。
徐老头和徐老太跟着徐大哥徐大嫂把他们送出村才依依不舍的回去了。
这次东西有些多,一路上,徐秀兰和杨建国时不时换着背。
两人边走,边说起去女儿家的事。
第二天徐秀兰和杨建国又起了个大早,两人照常背着昨天的背篓,里面给小外孙装了些糖果,饼干之类的零食,同里还背了半袋子大米。
许家村土地贫瘠,田地又很少,许家村稻米产量非常低,所以许家村平时都是以粗粮为主,大米一年都吃不了两回。
徐秀兰和杨建国背的这半袋子大米过去也是为了女儿和外孙能多吃上两顿米饭。
杨芳嫁的许家村比徐秀兰的娘家还要远,抄近道全程走山路都得走四个多小时。
两人紧赶慢赶的爬了几座山才终于走到许家村斜对面的山垭口上了,穿过这个林子,前面就能看到看许家村了。
杨建国和徐秀兰心里舒出一口气,好久没有这么长时间急着赶路,身体还有些吃不消。
杨建国把背篓靠在山路边突出来的大石头上歇口气,徐秀兰摘了片叶子,垫在山路边的石头上,坐着喘气。
两人一路走来,全程都在往上爬,崎岖的山路上,杨建国和徐秀兰走得满头大汗。
徐秀兰坐着缓了一会儿,站起来,从背篓里翻出一条帕子,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擦完帮着杨建国擦。
擦完身上的汗,徐秀兰把帕子拿在手里,山林间吹起一阵阵凉风,总算上两人身上凉快了起来。
两人歇够了,杨建国又背起背篓往前走,徐秀兰跟在后面。
走着,走着,前方密林里传来一阵小孩呜咽呜咽的哭声。
杨建国和徐秀兰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