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没办法的,毕竟当时的宰伯颜极端仇视汉人,四种人制度的隐形歧视链在,一众蒙古高官看得起他才怪。
范孟本就备受蒙古官员排挤,而他的上官还故意克扣他的俸禄,不断找他的麻烦。原本想要在官场有一番作为的他逐渐心灰意冷,对于长官对朝廷的积怨也越积越深。
酒后显真情,接着酒气直接在衙门的墙上将他的愤懑大笔一挥,写了一手反诗:“人皆谓我不办事,如今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
画面继续主播的声音却应声响起:
【大家是不是觉得范孟要完?是不是?毕竟大清连写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要处决,范孟的事情比这些人严重很多了,将其斩杀不过分吧?
事实恰好相反——】
{酒醒之后,想到自己干了什么的范孟大惊失色。他以为自己完蛋了,毕竟在衙门里写反诗的行为,完全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他以为自己惹了杀身之祸,但实际上却没有人理会他的反诗,因为这些蒙古高官大部分根本不懂汉字,就算懂汉字也看不懂。
你能想象当时的范孟有多震惊吗?
(??_?`)到底是他不正常,还是这群蒙古高官不正常,看着衙门里进进出出的汉人和蒙古人,再看看墙上光明正大的反诗,范孟陷入了沉思。
他想:这群蒙古人傻的可以,他范孟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啊!
画面最终定格这范孟明晃晃的大彻大悟的表情上。}
【这属实是地狱笑话了——
因为元朝不重视汉化,反而很多汉人书写谩骂蒙古人没事,因为上层根本听不懂;而清朝恰恰相反,因为汉化,因为知道汉人聪慧,因为惧怕汉人,也是因为自卑,反而更重视思想控制。
在大元当着蒙古官僚又或是汉人小吏的面骂蒙古人一声鞑子,你什么事情都没有;在大清你当着汉人官僚的面骂一句满人鞑子,恭喜你九族具消。
越是缺什么,越是重视什么。】
呱呱呱……
不然呢?面对造反的人还要轻轻放过不成?
这场面其实汉人官僚比满人更尴尬,同样是一声称呼,在大元面对蒙古官僚和汉人小吏,说这话的人活的好好的,但是在大清,面对汉人官吏却反丢了卿卿性命?
真贴脸开大——
话说,文字狱其实都是汉人自己人告密来着?
弘暄差点看笑了,事实上弘暄总是忘记他本人就是鞑子之一。
其实很容易理解,现代江东地区不少人不是也一起骂江东鼠辈吗?就像山东人不觉得自己是东夷,宁古塔地区有人可怜影视中的流放人士唱,却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苦寒之地就是自己家蒙古族为长城自豪的同时猛然反应过来,原来长城防的是他们……
因此,弘暄的想法和他身侧的二伯是截然相反的存在。弘暄在看乐子,胤礽却和很多满人一样不满主播的轻佻。
爱新觉罗·钱鑫,为尊者讳,懂不懂?
【维护统治情有可原,历朝历代对谋反都是雷霆镇压,像元朝这般才是奇葩 。
清朝真是极度保守的情况下又极端开放,统治者容得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惊世憾俗的思想,却容不下一丝牵强附会的文字问题。
文字狱贯穿整个大清,历时百余年,是统治者为巩固皇权、打击异己、强化思想文化层面的控制而在司法领域实施的常见手段。
但这种高压控制真的好吗?清廷这样做对付的真的是造反者吗?
天地会表示:我不知道啊——
很明显,大多数都是冤假错案,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清代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多发于康熙、雍正、乾隆,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
不仅如此,文字狱不光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更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清代文字狱破坏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限制了知识分子思想的活跃,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士风变坏。毕竟,谁也不想因为一个字而丢命。】
弘暄了然,提到思想,肯定会提到文字狱。
弘暄对那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记忆犹新。弘暄本人是不齿于剽窃的,本着救人一命的原则,弘暄自己先行做了出来。
诗还得看是谁所书,你看同样的句子,弘暄不就没事吗?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这话反清吗?
当然不反了,这可是康熙皇帝亲自盖的章:“真难得,弘暄你小子也能写出这样感情真挚的诗句来。”
真好笑,不要想太多。
明月也好,清风也好,都是诗文中正常出现的意向,跟反清有什么关系?反清的是写这些诗文的徐骏,跟剽窃这些诗文的弘暄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