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金陵,暑气侵人,难得凉爽的树荫下,满是蝉鸣。
桂树下面,两个样貌相似的男孩正在嬉闹玩耍。
其中一个男孩停下了追逐的脚步,问道:“哥,昨日父王让我们背的文章,你会了吗?我记得他昨日说过,今天下了早朝就要过来考我们。”
另一个男孩迷迷糊糊地说道:“啊?还有这回事吗?我晨起读了几遍,但背诵的话,怕是……”
“哥,你听我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地接……”弟弟背了两句便卡了壳,但偏死鸭子嘴硬,反过来怪文章太晦涩,自己这个年龄不该记得住。
弟弟正抱怨着,两人口中的父王回了府。
“地接衡庐。麟儿,你只记了文字,没理解意思,自然是背得断断续续的,要么漏要么忘。”男人说道。
楚麒和楚麟两个小家伙,一见了男人,立刻飞扑了上去,两个孩子鸟似的躲在男人的臂弯下,叽叽喳喳地朝男人汇报着今天的事情。
“父王,青松哥哥说陛下要留你议事,多半会回来得很晚。我们还以为今日见不到你了。”恭恭敬敬地说着这话的是哥哥楚麒,小小年纪就已经规规矩矩的,看起来少年老成,但人偶尔会有些许迷糊。
“父王,我跟哥哥的文章还没背好,你就宽限我们几天好不好?”眨着眼睛嬉皮笑脸地说话的是弟弟楚麟,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家伙,性格跟他们遇刺身亡的亲生父亲很像。
男人抱着臂弯下的两个孩子,耐心地回答他们。
这般父慈子孝的场景,任谁见了都会有几分羡慕。
楚玥看着两个鸡崽一样依赖着自己的孩子,心中也倍感欣慰。只是临渊不在这里,到底心里还是空落落了一块。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这么些年过去,楚玥一次也没有去见过自己的孩子,更不知道小家伙长得像不像自己,是什么脾性,如今有多高了。从前在塞外的时候,唐中总是会带回临渊的消息,告诉自己那个人把他照顾得很好。但回到金陵后,连年征战,四嫂病逝后又不得不承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连与唐中也几乎没有了多少联系。
这些年里,楚玥过得其实还不错,说不上特别好,但也不差。当初新皇登基,三十六蛮部便发起了战乱,朝中无人可用,他带着墨竹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战场。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他带着三万精兵离开金陵,踏过重重沼瘴,一路往南,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横扫南疆三十六蛮部,自此一战成名。
后来回了朝,交回兵权后,楚玥久违了清闲了一阵子,平日里只去校场练兵,回府后照看两个孩子,教他们读书习武,每月去两次早朝,逢年过节上一次清荷山,陪师父饮茶下棋,此外再无他事。
位极人臣,儿女绕膝,人人都说宁王楚玉的日子再肆意不过,只有楚玥自己知道,偶然梦中,他还是能见到长安城里的锦衣公子拉着自己的手,用如水的声音,一遍又一遍诉说着永远不会实现的誓言。
“殿下,您用午膳了吗?还需不需要后厨去准备?”青松忙完了前院的差事,便到后院来寻楚玥。
楚玥从错乱的梦境中脱出,将慈爱的笑容挂回脸上,说道:“陛下赐了午膳,倒是麒儿和麟儿用过了吗?”
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告诉楚玥自己已经吃过了,哥哥楚麒一本正经地掰着手指,向父王汇报今天后厨准备了哪些吃食,弟弟楚麒则在一旁打岔,告诉楚玥哪些菜不好吃。
小家伙们你一言我一语,吵闹了半天,开始打起哈欠来。已经到了晌午,暑气逼人的时节,晌午更是熬不住,楚玥立刻和青松一起把两个孩子送回了卧房,嘱咐婢女们看着小家伙们午睡。
安顿好孩子们,楚玥将青松带去了书房,关紧门窗后低声说道:“陛下今日派了我一个差事。”
青松立刻蹙紧了眉头。外人都以为,陛下倚重宁王,对宁王礼遇颇多,但关上门来谁都清楚,楚玥的日子其实并没有传言中说得那么安稳。
陛下刚登基的时候,手里无人可用,自然极其信任自己现下唯一的血脉兄弟。但龙椅坐稳了,人心也就变了,功高震主,为人君王自然开始生了猜忌,君臣手足,表面一片和睦,实则早已生了嫌隙。从南疆回来后,楚玥交出兵权,一直没有再出征打仗,也是为了避免兄长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