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先还大舅的钱
表舅非常能干,是公社干部,家里也较为宽裕,早早盖了瓦房。
七十年代初,国家开始计划生育,表舅已经有了一儿一女,老婆正好怀着第三个孩子,他便带头结扎,不幸的是感染了破伤风,挣扎了一段时间还是走了。
表舅去世时,大舅在部队当兵,远在他乡,他看着老父老母,三个孩子,拉着于妈妈的手,拜托她常来看看,帮忙照顾一下孩子们,说只要糊弄到两个小点的孩子能走路,会讨饭就行。
于妈妈当时才十多岁,她和另一个表姐、表姐夫一起哭着答应了他,保证会好好照看家里。
表舅去世时,三个孩子:大孙女5岁,大孙子3岁,小孙子刚出生,日子太苦,看不到头,表嫂改嫁,姑婆姑爹两个老人养不了仨孩子,
姑爹去找老领导,请求给予援助,领导们同意每个月发一些钱,家里的日子终于能过下去。
从此,每到农忙的时,外公就会带着儿子、女儿、侄子,带着粮食,去帮忙。女儿结婚后,外公还带着女婿一起去干活。
除了帮助姐姐家,外公的二哥壮年去世,留下一个儿子,这个侄子的盖房、结婚也是外公帮着张罗照应。
亲戚间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就这样奠定了基础,三家的孩子都跟亲兄弟姐妹一般来往。
姑婆家三个孩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每年初二都会先给舅爷爷拜年,带着很多的礼物,看望老人,后来外公外婆去世,也坚持来看望大舅小舅。
外公原本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幺,一般是被照顾的一方,但他却在年轻的时候,同时扛起一姐一兄的家庭。
于妈妈和于爸爸有时给于静讲古,于爸爸对岳丈佩服不已,说岳丈心胸宽广、处事公允、不简单。
大舅很像外公,照顾弟妹,吃苦耐劳,常年在外地挣钱,在于静小学三年级时就给家里盖了大楼房,妹妹们和弟弟盖房时,每一家都借了一万,叮嘱不用急着还,先把欠别人的钱还了,最后再还他的。
所以,于静虽然想在市里今早买房,也一定会先还大舅的钱。
期末考试,是于爸爸在家能看到他们优秀表现的考试,于静和于军心里有默契,都想在爸爸面前好好表现,复习地格外卖力。程文兵都说,跟着一起学压力太大,丝毫都不敢松懈,也不敢不来,他一人在家效率低,有时写一会儿就想玩。
考试那天,进校门时,于静叮嘱于军:“考试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读题,认真计算,卷面清爽。”
“知道了,你也是。”于军摆摆手。
程文兵跟着于静一起去淘米蒸饭:“你只叮嘱军儿,不跟我说说吗?”
于静白他一眼:“你是个小孩子吗?自己好好考,加油吧,争取考进班级前10名。”
“这个太难了,我还是保20争15吧”,程文兵基础太差,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不过坚持学习了这么久,只要保持住现在的状态,考好一点高中绝对没问题。
于静也觉得越往前越难挤,第三次月考,她照例前进了一名,小男神汤华被压在第四名,陆萍萍第三名,她是第二,张星星是第一。
现在他们几个,不论高矮,都坐在教室靠前中心的位置,两个高个子的男生也是坐在前面,杨老师的偏心就是这么赤裸裸。
考完试,初一初二放假,周五返校拿成绩,初三要继续补课到腊月二十二。
只有初三生在学校,人少了,压力骤减,学校居然开始供应热水,方法很传统,在食堂门口放了两个带水龙头的保温桶,桶里有热水,自己用杯子接。桶旁边有几个大热水瓶,觉得水不够热,可以打开盖子,兑热水。
年前,于爸爸在家,家里伙食更好,家务多一个人分担,于静姐弟俩轻松多了,每天只要学习就行。
周五拿成绩,于静终于考了班级第1、年级第1;于军考了班级第1,年级第2,总分跟第1名就差1分;程文兵考了班级第12,年级第40。
妥妥的大丰收!
于静高兴坏了,前面的这几个人,她是一个一个干掉的,每次月考只前进1名,太艰难了。
这学期,她把语文、英语、政治、化学几乎倒背如流,数学和物理反复刷题,攻克难题,一次前进一小步,这次打败了张星星,她对明年考A中的公费生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