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打字速度块,写稿便捷,因此于静调整了作息,每周日去市里写稿子,周日的学习任务改平时晚上加练,她现在打字速度越来越快,六个小时能写一万八千字,写完平时一周的稿子,还不用再费时间誊写。这样她一个月就能有七千多收入,买房指日可待。
自从班级登顶第一,于静保住了位置,一直力压其他人,学习稳定,于静便挣钱学习两不误,为了中考的稳定发挥,她提前两个月通知编辑,五月开始停更,六月下旬恢复。
年后,于爸爸没有再去遥远的外地打工,选择在市里工作,骑自行车来回,每天路上要花约两个小时。此时还没有普及电动车,只有摩托车,一辆普通摩托车四五千,于静让爸爸买一辆,她来出钱,于爸爸不肯,说自己几十年来骑车往返市区,早就习惯了,一点也不累。
于爸爸经常买各种东西带回家:一网兜苹果、一把香蕉、一网兜桔子、草莓、炒米卷、炒米糖、油饼、烧饼、大肉包、卤猪头肉等,大大改善了家里的伙食。
工地打工是没有周末的,除非下雨无法干活。
学校周六补课,周日休息。
于静最喜欢周日的晚上,妈妈在厨房做饭,她和弟弟在家写作业,远远的听到车铃铛打铃的声音——爸爸从南头东西向的大路转弯往北,快到家了。
激动的于静、于军会冲到大门口跟爸爸挥手,“爸爸!”
于爸爸会大喊:“儿子哎、女儿哎,我回来咯,看我带啥回来了!”
这是于静最爱的时刻,只有圆满的家庭才能体验到的快乐。
当家庭不圆满后,再快乐的时刻也掩饰着悲伤,比不过此时此刻的分毫。
于静不知道自己的邮件给杂志社带来怎样的困扰,不知道自己的故事非常受欢迎,杂志社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希望每期多连载一点,太少了不够看。
杂志《传说》原本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销量下滑得厉害,没想到自从每周连载一万多字修仙小说后,销量逐步抬升,当前的预留量不够一个多月的空窗期连载,不敢放跑财神爷,又不敢暴露修仙对自己的不可或缺,怕于静拿乔。
遂回邮件,问是什么原因,能否克服,是否对薪资不满,都可以沟通商量,杂志社担心邮件沟通效率太慢,耽误事,从为数不多的编辑中挑出最能说会道的曾艳,出差去于静来信的地址,面对面协商。
于静知道此时有稿费很高,千字千元大神的存在,但一直觉得自己是新人,差距很远,对自己故事的受欢迎程度不了解,对当前收入还是很满意的,从没想过有一天放学回家会看到一个自称是编辑的陌生人。
曾艳坐火车到省会,转大巴到市里,在市区住了一晚,早上起床,吃过当地特色早餐,找车子,谈了60块包车,找到村,找到人。
当时于爸在市里打工,于妈在田里干活,她拿着地址,找到了村、组,但不知道具体在哪一户,联系人于静,她问了一圈也没人知道是谁、住在哪儿。
白天留守在家的只有老人,他们知道于静爷爷的名字、于静爸爸的名字,知道于静的乡音小名,却不知道于静是谁,等曾艳在组里兜了两圈,差不多全组老头老太都知道,有个外地人在找人,于静家住在组里最北侧,刚好没往那儿去。
于静妈妈正好这时候从北边田里回家,看到南边大路上聚了几个人,凑上去一聊才知道是找自家的。左邻右舍很好奇,是啥人来找于静?
于妈妈问车里的曾艳:“你是什么人?找她干什么?”
“你好你好,我是杂志社的,有事要跟于静作者沟通,请问是她的家人吗?她在家吗?”察觉到眼前人的紧张,曾艳赶紧下车,尽量让自己可亲一点。
听到是杂志社的,于妈妈安心了,她边往家走边问,“于静在学校呢,晚上八点多才到家。”
曾艳以为于静是老师,有点犹豫,偏远的乡下,留到晚上,去哪里住宿,交通怎么办?人生地不熟,“可以带我去学校找她,先简短得聊一聊吗?”
于妈妈看着每个月给自家女儿发高工资的财主,不想得罪她,又不想打扰女儿学习,大约猜到她的难处,“她们学习特别紧张,课多作业多,你可以住我家,家里有空房间。”
作业?难道于静是学生吗?曾艳一直以为于静至少是个二三十岁的成年人,她不禁试探道:“请问,于静是几年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