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重回初三带着家人过好日子 > 第19章 第 19 章

第19章 第 19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喇叭里通知所有人到楼下广场集合。今天只有初三的同学在,很快就排好队等着。

校长站住广播室门口,手里拿着话筒,面向所有学生,“今天是所有初三学生最后一次相聚校园,我们怀着无比喜悦和自豪的心情齐聚一堂,有一个重大喜讯要与所有人分享,我校初三4班的于静同学,在中考中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延续了我校的辉煌!

这是于静同学个人勤奋努力的成果,是全体教师悉心栽培的骄傲,更是我校奋发向上精神的生动体现。

于静同学用行动诠释了“天道酬勤”的真谛。优异的成绩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是她面对困难时的绝不放弃,是她追求极致的自我超越。希望你们以她为榜样,以今天的表彰为动力,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勇担使命、再创佳绩!”

校长请于静到台上,站住他旁边,从旁边老师手上接过一个精美的奖状递给她,上面有漂亮的花边,校长的毛笔字和大红公章。

他又拿出了一个信封:“这是学校给你的奖励。”

于静接过奖品,鞠躬感谢校长。

接下来,校长点名夸奖所有考620分以上的同学,鼓励大家升入高中后继续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

表彰会开完,校长带于静去办公室,办公室里已经有记者在等着,记者已经采访过校长和班主任了,又给于静做了采访,其实都是很多老师、同学问过的问题,怎么学习的、为什么突然间成绩大幅度提高、为什么突然改变了想法和行动。

随后记者等于静放学一起回家,采访于静家长,问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于妈妈还在田里干活被喊回了家,洗头洗脸换衣服一通折腾,采访的问题很简单,孩子怎么培养的、对其他的家长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于妈妈回答更简单:没管过学习,孩子自己学的,不懂教育。从头到尾,上镜两分钟结束。

记者拍了家里的学习环境,看到电脑和杂志,知道是于静写小说连载的事,记者拍了相关内容,但于静后来在电视上并没有看到这一段,也许是考虑到暴露杂志等于给人打广告,也可能是考虑写小说会给其他人不好的示范。

此时还没有禁止宣传状元的政策,每年的中考状元、高考状元,都会有记者采访,上当地报纸、上市电视台、上市广播台,只有少数看市台、市报、听市广播电台的人才会关注这些,大部分人并不会关注。因此在网络、电话都没有普及的2000年,新闻报道对生活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记者走后,于妈妈回娘家分享喜讯,并问问侄女的考学情况。杨琴考了583,比上回的562好了不少,可以公费上她所在镇的西中。外公外婆很为外孙女取得的好成绩高兴,要女儿女婿给于静大办一场。

于静想到上辈子家里除了她上大学时办过一次酒,一直没办事,于爸年年出各家婚丧嫁娶的份子,没得往回收,损失巨大,十分痛苦,因此同意办事,让他们高兴高兴。

他们看日子、请人送喜讯、找厨子、规划菜单。

请客的日子较为靠后,期间,全家要一起去A中报名办入学手续,报名前一晚,于静跟家里商量,开学后不住宿,要走读,她在校外租房,早点租,早安心,开学前再去可能就没有合适的了。

报完名后,一起去看房子,开学她要把电脑带去,抽空写稿子,爸爸如果不放心,可以晚上不回家陪她住在市里,妈妈和弟弟在家,他们周末团聚。

于爸于妈左右权衡,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最终只能接受。

于静继续说:“要是不想分开,我们可以在市里买套房,给弟弟办转学,妈妈也去市里找个工作,肯定比在老家种田挣得多。”

于静知道妈妈暂时不会同意,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抛弃土地的人,但是当她尝试踏出这一步后,她就不会再回头只种地。

乡下初中的教学也很好,于静其实拿不准是不是必须要给弟弟转学,乡下和市里是两个世界,转学后新的环境弟弟是不是能适应好。

一听到转学,于军迟疑、于爸于妈也都反对,普通老百姓对于这种事感觉就是摸不着头脑,很麻烦,不想折腾。

于静便要求一定要给爸爸买摩托车,方便从市里来回,爸爸同意买,但要自己出钱,于静不与他争执,打电话给表舅家的小儿子,于爸的第二个徒弟,张夏,他很早就买了摩托车,比较熟悉,让他带于爸回头一起去买。

第二天报名,于静第二次踏入这所本地神圣的高中,第一次是上回高一来参加化学竞赛(结果当然是默默无闻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