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记载:大禹治理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踏橇,山行乘轿。
他划分九州疆界,依山势疏通河道,根据土地物产确定贡赋。
开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大湖泊堤防,勘测九条山脉走向。
当时黄河泛滥成灾,对中原危害最大,禹将治理黄河作为首要任务。
于是疏导黄河从积石山(今甘肃临夏,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经过龙门(山西河津,又名禹门),南至华阴(今陕西关中渭南),东下砥柱山(今河南陕州)及孟津(河南孟津)、雒汭(今河南洛水入黄河处),直到大邳山(河南鹤壁浚县)。
禹认为黄河上游地势高峻,水流湍急,难以在平缓地带行洪,常冲毁堤岸,便开凿两条支渠分流河水。北面支流载水至高地,经降水(今漳水)流入大陆泽,再分播为九条河道,最后汇聚成逆河(受潮汐影响的河口),注入渤海。
九州水系疏通后,湖泊堤防稳固,中原安定,禹的功绩泽被夏、商、周三代。
此后,荥阳引黄河水向东南开凿鸿沟,连通宋、郑、陈、蔡、曹、卫等国,使济水、汝水、淮水、泗水相通。
在楚国,西部开渠沟通汉水与云梦泽,东部开凿邗沟连接长江与淮河。
吴国开凿运河贯通三江(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与太湖;齐国疏通淄水与济水;蜀郡太守李冰凿开离堆(今都江堰),消除沫水(今大渡河)水患,并开凿两条人工河穿过成都平原。
这些运河既能通航,又可灌溉农田,百姓深受其利。沿途还引水开凿无数灌溉沟渠,难以计数。
魏国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城(今河北临漳),使魏国河内地区富庶起来。
韩国听说秦国热衷兴修工程,欲消耗其国力以阻止东征,便派水工郑国为间谍游说秦国,建议开凿泾水自中山西至瓠口(今陕西泾阳)的渠道,沿北山向东注入洛水,全长三百余里,用以灌溉农田。
工程中途郑国身份暴露,秦王欲杀之。
郑国辩称:"我虽为间谍,但渠成后对秦国有大利。"秦王认可,命其继续修渠。渠成后,引含泥沙的泾水灌溉盐碱地四万余顷,亩产高达一钟(约125公斤)。
关中从此成为沃野,再无饥荒,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吞并诸侯,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汉朝建立三十九年(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时黄河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决口,冲毁东郡金堤,朝廷征发大量士卒堵住决口。
四十年后(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hù,今河南濮阳)决口,向东南注入钜野泽,泛滥至淮河、泗水。
武帝派汲黯、郑当时征调民夫堵口,但屡堵屡溃。
当时丞相田蚡的封地鄃县(今山东夏津)位于黄河以北,若黄河南流则鄃县无水患,田蚡便进言:"江河决口乃天意,强行堵塞恐违天道。"
占卜望气者也附和此说,武帝遂暂停堵口工程。
此时大司农郑当时建议:"以往关东漕粮经渭水西运,需耗时六月且航道迂回九百余里,险阻重重。若开凿运河引渭水从长安沿南山至黄河,仅三百余里,航道直且易行,三月即可运达。此渠还可灌溉渠下万余顷农田,既能节省漕运成本,又能肥田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