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采纳建议,命水工徐伯勘察线路,征发数万人开凿漕渠,三年后通航。
漕运效率大增,沿渠农田也得以灌溉。
河东太守番系上奏:"每年从山东漕运百万石粮食西进,需冒险穿越砥柱山险滩,损失巨大且耗费甚多。若引汾水灌溉皮氏(今山西河津)、汾阴(今山西万荣)荒地,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今山西永济)下湿地,可开垦五千顷良田。这些土地本是河边荒地,百姓仅割草放牧,若灌溉成田,预计年产粮食二百万石以上。粮食经渭水西运,效果与关中产粮无异,砥柱山以东可不再漕运。"
武帝采纳建议,派数万人开渠垦田。
数年后黄河改道,渠道失效,所垦农田产量不足以抵偿种子,最终废弃,改由越人耕种,收入归少府(皇室财政机构)。
有人上书建议开辟褒斜道(连接关中与汉中的通道)并发展漕运,御史大夫张汤询问后奏称:"从故道(陈仓道)入蜀多陡坡且绕远,若开褒斜道,可缩短四百里。褒水通汉水,斜水通渭水,可用水陆联运:漕粮从南阳经汉水入褒水,陆运百余里至斜水,再顺流下渭水。如此既可运汉中粮,山东漕粮亦可经汉水直达,避开砥柱险滩。且褒斜道沿线竹木资源丰富,堪比巴蜀。"
武帝遂命张汤之子张卬为汉中太守,征发数万人开凿五百余里褒斜道。
虽然道路缩短,但水流湍急多礁石,无法通航。
庄熊罴建议:"临晋(今陕西大荔)百姓希望引洛水灌溉重泉(今陕西蒲城)以东万余顷盐碱地,若得水灌溉,亩产可达十石。"
朝廷征发万余人开渠,自征县(今陕西澄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今铁镰山)。
因山体易崩塌,改为开凿竖井,深达四十余丈,井下通渠引水,形成中国最早的"井渠"(坎儿井)。
施工中挖出龙骨化石,故命名为"龙首渠"。
工程持续十余年,渠道虽通,但效益未达预期。
黄河瓠子决口二十余年后,连年歉收,梁楚之地(今河南东部至江苏北部)灾情尤重。
武帝封禅泰山并巡祭山川后次年(公元前109年),大旱,武帝亲赴万里沙(今山东莱州)祈雨,回程时亲临瓠子决口,沉白马玉璧祭河神,命群臣将军以下皆背负柴草参与堵口。
当时东郡百姓烧草为炊,柴草不足,便砍伐淇园(今河南淇县)竹林编成防洪桩。
天子既然亲临决河处,悼念塞河不能成功,作歌道:“瓠子河决啊有何办法,浩浩汗汗啊民居已尽为河。尽为河啊地方不安,河工无休止啊吾山已经凿平。吾山已平啊钜野泽外流,水族喧嚷啊迫天齐日。河道废弛啊水离常流,蛟龙驰骋啊正远游。水归旧道啊神福滂沛,若不封禅啊怎知此事!为我告河伯啊因何不仁,泛滥不止啊愁煞人。河浸齧(niè)桑(江□□县)啊淮、泗水满,久不归故道啊唯愿水流稍缓。”
另一首是:“河水汤汤(shāng)啊流急,北渡回曲啊疏浚难。揭草埽于决口啊沉美玉于河,河伯纵许息水啊奈薪柴不足。薪柴不足啊卫人获罪,民烧柴尚不足啊如何御水!伐淇园之竹啊楗阻石柱,堵塞宣房啊万福来。”
于是塞住了瓠子决河,在决口处筑了一座宫殿,取名为宣房宫。并修二条渠引河水北行,恢复了禹时的样子,梁、楚地区重又得到安宁,没有水灾了。
此后,朝臣争相提议水利工程: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地引黄河及支流灌溉;关中开辅渠、灵轵渠引沮水;汝南、九江引淮水;东海引钜定湖;泰山下引汶水——皆开渠溉田万余顷。
其余穿山越岭的小型水渠不计其数,但最著名者仍属瓠子堵口工程。
太史公说:“我曾南行登上庐山,观看禹疏导九江的遗迹,随后到会稽太湟,上姑苏台,眺望五湖;东行考察了洛汭(ruì)、大邳,逆河而上,走过淮、泗、济、漯、洛诸水;西行瞻望了西蜀地区的岷山和离堆;北行自龙门走到朔方。深切感到:水与人的利害关系太大了!我随从皇帝参加了负薪塞宣房决口那件事,为皇帝所作《瓠子》诗感到悲伤,因而写下了《河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