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摊位有人气就有客人,陆续来了好几位,于静介绍价格和功效,买的人不少,有讨价还价的,于妈妈就让他挑大的,觉得不够大,重新拿一蛇皮袋倒出来,让他挑,或者明显小一点,让他挑四个。
没客人时,于军学着用不熟练的普通话吆喝,还没变声的童音假装世故地学着吆喝,很是引人注目,吸引来不少顾客,不一会儿,就卖掉了两蛇皮袋,于静收了钱就装书包内袋,特地让于军也带了书包,分开装。
卖掉一半后,于妈妈带着他们换了一个路口,不到十点半就卖光了。说了一上午,口干舌燥,带的黄瓜西红柿已经全吃了,他们收拾好东西回家。
既然这个小生意能做,嫩玉米的窗口期又很短,于妈妈去外婆家、小姨家、小舅家,喊他们也掰了去卖,外公家也有三轮车。
就这样几家开始卖嫩玉米,为了能多卖点,他们下午到家后继续去掰,掰回家放在阴凉处,早上直接装袋去卖,小舅妈、小表妹和于外公搭伴卖,于静一家三口继续一起卖。
于静小舅舅以前在市里饭店学过做烧饼做菜,也比较活络,做这个小买卖小舅妈不觉得不好意思。
于静小姨家距离隔壁市和本市市区差不多远,为了错开生意,她们说去隔壁市卖,小姨嘴甜会说话,一听这消息就动心了,她家老太太有三轮车,又跟人借了一辆,夫妻俩骑着三轮车去隔壁市里卖。
于静家只有两三亩地的玉米,四天就卖光了品相好的嫩玉米,挣了2700多块,剩下品相不好的、老了的玉米棒子,够留着自家吃一年的玉米粥,净赚。
生意还有得做,跟玉米种的晚一点的几家邻居买了五六十袋子嫩玉米,收购价是大的一块钱5个,小的一块钱八个,卖了几天,这个挣得就没前面多了,忙活几天挣了四百多。
这时候,工地上的建筑大工一天才挣三四十,这么多钱绝对不算少。
于静摆脱了收玉米干活大任务,家里还小发一笔,也很开心。
没有继续做大做强的心思和实力,地里的玉米也过季了,几个亲戚家也挣了一些钱,比卖干玉米粒挣得多。
收完了剩下的玉米,家里空闲点,亲戚们约了一天,一起去于静外婆家吃饭。聊起买嫩玉米的生意,小舅妈夸于妈妈和于静干得漂亮,就是可惜明年估计有很多跟着抢生意的,这次后面几天跟风卖嫩玉米的人多了,卖的就比较慢,得到傍晚才能卖完。
“小舅妈,我们可以卖别的呀,春天卖甜豌豆、青菜苔、螺丝,还可以套龙虾去市里卖;夏天卖嫩玉米;秋冬天搞个大棚早早种上草莓,过年的时候卖。”于静回答。
“哎呦,静儿你这脑子转的好快呀。能干能干!”小姨夸她。
“当然啦,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可是在家种地不挣钱,除了草莓比较费事,其他的都不算太费功夫,可以试试看。”于静鼓励大家。
“外公,你会套龙虾,摸螺丝,明年可以试试看啊,螺丝营养丰富,也是一味中药,卖的时候可以夸它的功效清热、利水、明目,老少皆宜的!不愁没人买。”
于静老家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于妈妈说她们小时候,路上都有螃蟹爬,沟渠里龙虾也很多,她们小时候都不稀罕吃。
等到了于静小时候,就只见过一回螃蟹爬到家里来,她第一次见到侧着爬行的小东西在家里粮柜边上爬的时候,吓得从家里飞奔出去,到地里喊于妈妈,被于妈妈笑话了一通。
小学二年级之前,村里土地还有高田、矮田,很不平整,后来来了工程车来一点点推平了,成了平整的田地,填了许多的野沟河,用机器冲了两三个形状方正的大池塘,给村民承包养鱼,这些野物就少了很多。
于静跟于妈妈说:“妈,上次我去市里买书的时候,看到有一本讲农村生活技巧的书,里面有腌咸鸭蛋、腌糖蒜、腌洋姜的方子,我仔细读了,回头咱多种点大蒜,再给屋后面的水塘里,多养几只鸭,生了鸭蛋腌起来去卖。”
于静家的宅基地原地基不高,这一排的人家盖房子的时候,都是在后面挖了个大水塘,取土补高了地,家家房子后头都是一个几十平方的大水塘。
卖嫩玉米挣到钱了的于妈妈心动了,多种点大蒜没多少成本,费点地罢了,房前、屋后、田埂边哪里不能多种点;洋姜嘛就是野草,到处都有;家里本来就养鸡,改成多养点鸭也没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