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糖蒜和洋姜要大玻璃罐子,下次去市里记得买回来备用;屋后养鸭的话,得在边上垒个鸭窝,池塘周围也要圈起来,于妈妈盘算去了。
于静去写配方,上辈子工作后,短视频兴起,经常会刷到各种美食视频,她自己也喜欢弄这些,学着做过不少,腌的各种小菜开胃又下饭。这个季节可以先腌点包菜试试。
剩下的假期,于静没有到亲戚家串门,两个月暑假结束了,她第一次独自写完了全部暑假作业,复习了初一初二的各科知识点,预习了初三的全部教材,看完了买的杂志,仿照里面的文体写了两篇万字小故事寄出去投稿了,感觉自己真是时间管理大师+专注大师,已经超神了。
重来一回,身边陪伴着亲爱的弟弟,她全身都是用不完的劲。
于静每天专心苦干,于军也被带着独自写完了暑假作业,做了预习,语文新学期要背的都会背、会默了,于军初一开始要学英语了,于静翻出她以前的磁带,教他跟着录音机学,早上带着他一起早读,现在初一上学期的英语单词、课文他已经都会背了。
录音机是于静初一时家里买了给她学英语听磁带用的,还有彩灯闪烁,听英语经常要倒带,倒带的按钮有点歪了,但功能都正常。
于静只有随书的英语磁带和买机子时赠送的两个磁带,其中,有一首郑少秋的《天大地大》,当年听了好多遍,全部歌词于静二十年后都还记得。
程文兵以前看她没别的,还送过她几个港台歌星的磁带。
这个暑假,程文兵平时不跟其他同学出去玩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于静家,以前他是和于军一起偷偷钓鱼、下河游泳,现在则是跟着一起写(抄)作业,也跟着做预习,自嘲这辈子从没这么用功过。
一周目中,程文兵没上高中,早早打工去了,辗转过周围几家叶片厂,2000年左右,每个厂都会扣押两三个月工资,一旦跳槽就扣着不发,他跳了几次槽,每次都损失两三个月工资,也挣了一些钱。
于静大三时,程文兵表白,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从未冒过火花,就拒绝了他,后来各自的生活圈子不同,遂渐行渐远。
程文兵后来找的老婆家里条件挺好,老丈人能挣钱,家里有个弟弟,老婆人很漂亮,生了女儿,12年时,他被所谓的哥们哄了做担保,人家跑了,他倒欠了二十几万,差点家庭不保,为了还债,干脆跟着于静爸爸去工地干活,工地苦,但是那时侯工地一年挣的钱能净存十来万,很快就还了债,没几年就在市里买了房、车,也因为拼命挣钱,很年轻就得了腰椎间盘突出,过年时遇到,于静听到过他喊腰疼。
于静不想干预别人的人生太多,但是毕竟多年好友,她劝了一回学,程文兵不用她多说很听劝,来了就跟着一起看书做题问题,不带着于军去钓鱼、游野泳,多一人学习,于军写作业的积极性更高了点,于静也很高兴。
初三开始有晚自习,放学晚,于妈妈给于军买了一辆自行车。8月30日,三人一起去学校,今天要分班、大扫除,发课本,事情很多。
初中母校的教学楼三层高,一层五间,一楼中间是半间办公室和一个通道,通道两侧是长长的黑板,被做成了布告栏;二楼、三楼的中间部位是教师办公室,两边的四间是教室,初一一楼,初二二楼,初三三楼,据说以前学生多的时候,教学楼前排、隔了一条河的西侧校区的红砖房都是教室,后来学生少了,那些教室有的给老师当宿舍,有的开了小卖部,有的就空着。
于静在三4班,初中每学年都会重新分班,班上大半同学都认识。
新班主任姓杨,个子不到一米五,剪着短短的蘑菇头,带着大黑框眼镜,皮肤很白。
杨老师喊他们到走廊根据身高排队后,Z字形进座位,递了一张表格,让大家根据座位写上自己的名字,贴在讲台上,好让老师根据名字点人。
杨老师点过名,直接指派了班长、副班长、学位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等班委。
班长张星星,高个子的男生,学习很好;副班长汤华,也是一个学习好得高个子的男生;学习委员陆萍萍是一个头发自然卷的有点小胖的女生;体育委员季明明是一个高、壮、学习也比较好的男生,纪检委员蒋维,劳动委员张辉。
于静初二期末考很普通,在这个班上只排第27名,什么课代表、班委都与她无关。